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东师大最新科技成果速递!


时夏方长 盛暑将至

华东师大科研团队

近期自然科学研究工作

进展如何?

小编整理了今年4月-5月

部分科研成果

一起来看吧


数学物理领域




证明相对膨胀图上的“粗Baum-Connes猜想”成立


“粗Baum-Connes猜想”是非交换几何领域的重大问题,蕴含拓扑学中的“Novikov猜想”、几何学中的“Gromov正标量曲率猜想”等。2015 年,G. Arzhantseva与R.Tessera 引入“相对膨胀图”,并提出公开问题:相对膨胀图上的“粗Baum-Connes 猜想”是否成立?


数学科学学院算子代数研究中心的王勤教授和同行合作成功解决了该公开问题,证明了相对膨胀图上的“粗Baum-Connes猜想”成立!这个成果增强了人们对Hilbert 空间几何与膨胀图几何之间的“中间地带”的认知。有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数学期刊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870823001901


在二维光电探测器中观测到超线性光电流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袁翔课题组在基于二维窄带隙半导体Ta2NiS5制作的光电探测器中观测到超线性光电流,报道了突破记录的超线性二维光电导系数,并进一步实现了超线性对比度成像。该研究为制备高光功率适用的光电探测器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关成果以Giant Superlinear Power Dependence of Photocurrent Based on Layered Ta2NiS5 Photodetector为题在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袁翔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生孟祥浩、杜宇涵、吴闻彬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300413



化学材料领域




实现高阶纳米拓扑分子的专一立体选择性合成


“分子纳米拓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绝大多数拓扑结构具有本征手性,但其立体选择性合成策略匮乏。基于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亮研究员利用手性传递策略,精准地构筑了具有单一拓扑手性的分子五叶结和大卫之星索烃,研究成果以背靠背形式发表在Chem,并选为同期封面。


诺贝尔奖得主Stoddart教授及爱丁堡大学Lewis研究员分别在《国家科学评论》以及当期Chem上对工作进行了亮点评价,博士生冯海娜撰写Potential Energy一文,分享了在这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192942200609X


构建刺激响应型脂质体用于蛋白靶向胞内递送


靶向蛋白药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案。发展靶向性好、安全性高、跨膜输运效率好的胞内蛋白递送技术对于蛋白治疗至关重要。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迪团队利用硫代磷酸酯修饰DNA设计了一种分子插件,通过将该分子插件与核酸适配体共组装于脂质体上,发展了一种简便、廉价、用户定制的融合脂质体制备方法,在细胞及活体层面上实现了靶向特定细胞群的胞内蛋白递送。


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26日以Phosphorothioated DNA Engineered Liposomes as a General Platform for Stimuli-Responsive Cell-Specif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and Genome Editing为题,作为VIP论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3973


实现偕二硼酸酯的立体专一性关环反应


高效制备手性环丙烷硼酸酯对于药物合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洪恺研究员团队发展了一种不依赖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方法,在温和条件下以偕二硼酸酯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立体专一性的分子内关环反应实现了环丙烷硼酸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该策略具有官能团兼容性好,原料廉价易得、立体选择性高等诸多优点。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02638



生命科学领域




揭示小分子RNA调控植物应答高温胁迫(热害)的分子机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生命科学学院晏军研究员课题组发现,miR165/166和其靶基因构成的调控模块能够通过调控热激胁迫关键因子来提高植物抵御高温胁迫的能力。该工作不仅加深人们对植物如何应答高温胁迫的理解,同时也为培育新型抗性农作物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d121/7150384


揭示T细胞免疫稳定进化的潜在驱动力


4.5亿年前,鱼类率先进化出基于T、B细胞的适应性免疫。随后,B细胞随物种演化而逐步完善,而T细胞种类、核心组件则在进化中保持一致。


研究发现,罗非鱼与哺乳动物的T细胞功能相似;罗非鱼利用谷氨酰胺代谢促进T细胞免疫;鱼类、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共享此调控机制;以罗非鱼分子重建谷氨酰胺代谢途径,能挽救人类T细胞免疫缺陷。谷氨酰胺代谢是鱼类与四足动物T细胞功能相似性的分子基础。生命科学学院杨嘉龙团队成果以卷首文章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1164



揭示抗抑郁药影响听觉的中枢机制


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例如氟西汀等,对脑感觉(尤其是听觉)不良影响的中枢机制尚不清楚。生命科学学院周晓明教授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氟西汀诱发大鼠听觉行为及中枢声调谐异常,而氟西汀用药结合丰富声暴露调节中枢抑制性状态则改善药物影响。这些发现对理解抗抑郁药物影响听觉的中枢机制有重要意义,并提示药物与丰富感觉刺激相结合可以优化治疗效果。


这是该团队近期在PNAS、Cerebral CortexNeuropharmacology等发表研究成果后的又一重要进展。



原文链接: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43/16/2850


连续报道两类新型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生命科学学院陈益华教授课题组通过构建系列特色含氮杂环化合物库,利用活性化合物进行蛋白活性调控和蛋白稳定性调控等策略,长期聚焦于“靶向转录调控关键蛋白新分子实体发现与抗肿瘤机制研究”。


近日,他的课题组与合作者连续在国际药物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分别报道了两类含氮杂环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发现与结构优化研究,为后续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结构骨架及潜在策略。



原文链接:

http://dx.doi.org/10.1021/acs.jmedchem.2c01844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3c00090



地球科学领域




提出泥沙沿岸输运理论新假说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伦教授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基于野外观测和系列资料分析,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论文,提出风暴是长江三角洲侵蚀、泥沙向南输运并形成浙-闽巨型泥质带主要驱动力的新观点,从而挑战了传统的季风驱动理论。


该研究表明:风暴不仅引起强浪,还往往驱动强劲的向南沿岸余流,从而导致三角洲大量泥沙再悬浮并向南输运;风暴的这种泥沙驱动效应可以发生在一年中的各个季节;虽然风暴在向南沿岸输沙中的贡献率年际差异显著,但多年平均达到62%。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3001548


实现长时序监测全球海洋浮游植物类群组成的时空变化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环境调控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枢纽。如何实现高精度监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和演替格局,是海洋生态研究中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芳教授团队利用二十余年的全球长时序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物理海洋数据、生物地球化学再分析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多元海洋环境变量,结合多种先进机器学习方法与集成学习机制,构建了面向浮游植物类群反演的Spatial-Temporal-Ecological Ensemble(STEE)模型,实现了8种主要浮游植物类群的高精度反演。


研究总体技术路线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23001475


揭示氮素利用策略主导植物光合作用CO2驯化现象的种间差异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施肥效应会随暴露时间出现下调现象(即光合CO2驯化)。导致植物光合CO2驯化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预测。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夏建阳教授团队通过构建基于性状的植物光合CO2驯化模型,量化了叶片氮含量、比叶重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对植物光合CO2驯化程度的相对贡献。研究发现光合氮利用效率主导了植物光合CO2驯化的种间差异,揭示植物氮素利用策略对准确预测植物光合能力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gcb.16706



心理学科领域




揭示权力持有者的内疚倾向与其受贿行为的关联


在现实生活中,受贿行为在个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以往研究发现,内疚倾向这一重要的道德人格特质与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这种负性关联是否并如何会因受贿行为伤害第三方利益的程度而发生改变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教授团队采用在线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手段,探讨了权力持有者的内疚倾向对其受贿行为的作用以及受贿造成的第三方伤害程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在线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旗舰刊物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并得到世界众多科学和大众媒体的推介。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胡杨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周晓林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助理教授于宏波博士。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我校新文科创新平台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9485506231168515


揭示自然言语加工与第二语言流利水平的神经机制


为探究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其神经机制,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蔡清教授团队通过中文母语者听TED演讲时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发现第二语言熟练度导致的理解水平差异会系统地影响不同脑区的个体间神经信号的同步性,并以此构建了预测模型,能通过神经信号准确地推断个体的第二语言水平。


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rebral Cortex。蔡清教授团队硕士毕业生张瑞卿与明园晨晖学者王婧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cercor/bhad133/7143624



来源|科技处通联|符哲琦
编辑|吴潇岚


更多阅读


华东师大,为你而来!


高考出分,华东师大给划重点!


追求卓越,逐光前行!华东师大2023届毕业典礼举行


华东师大钱旭红校长:风雨兼程,止于至善!


华东师大毕业典礼,“蝙蝠侠”校友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